我校应届技校毕业生,大多数都是初次就业,缺乏就业经验,面对人生当中一次重要的选择,心情是复杂的,既欣喜,又有忧虑。怎样才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呢?首先,让我们从思想观念入手,来探讨一下就业问题。
一、就业是独立的开始。
独立,对于一直生活在校园里的技校生来说,是期盼已久的,然而,独立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,而更多的是意味着承担责任。独立意味着人的社会化的完成,从此可以享受应有的权利,同时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,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旅程就从此开始。
独立首先是经济独立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拥有固定的、一定数量的经济收入,不再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,能够在经济需求方面自给自足,这就达到了经济独立。对于个人来说,经济独立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,没有经济上的独立,那就根本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独立。
独立还应该包括思想独立。当今世界已经跨入信息时代,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,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,瞬息万变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保持清醒的头脑,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,形成自己的看法,不为周围的复杂情况所迷惑,不为周围流言所左右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独立,更重要的是人格独立。人格独立要求个人具备坚强的意志、高尚的道德、不屈不挠的精神,不依附于他人。也就是古人所说:"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" 就业是独立的开始。在学校里,有老师的教导;在家庭里,有父母、长辈的督促,这一切为青年学生构成以一道无形的保护网。告别学校里无忧无虑的生活,走向社会的第一步,就是找工作。就业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。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,高校毕业生由国家"统包统配"的时代已成为过去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我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模式是:“学校推荐,双向选择,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”。大部分毕业生学校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下,通过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。那种希望依靠国家、依靠学校分配工作的想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。现在的毕业生必须直接面对市场,自己去寻找工作。有的同学认为,有好成绩不如有一个好爸爸,找工作还是靠父母,靠他们的社会关系。柳州的一家合资公司,对应届毕业生的面试填表时,就有一栏,是否有亲属在本公司工作。而对填否的学生优先考虑。其实各个用人单位均规定了新进人员的试用期,少则三个月,多则半年、一年。试用期里用人单位将全面考察每个人的表现,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决定人才的去留,没有真才实学的人,不能给单位带来利益,那他就难以立足。就业的成功与否,最终依靠的是自身素质。父母不可能庇护一辈子,所谓的社会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的。学生终将步入社会,面对社会现实,独立地处理所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。
就业,是技校学生走向独立的起跑线,是锻炼自我,提高自身能力的良好契机。
二、如何看待就业难
现在经常听到许多毕业生感叹"就业难",但是,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?为什么在找工作的时候,有些人如鱼得水,有些人举步艰难。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1、自身素质。各方面素质较好的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容易,相反,则比较困难。
2、学历层次。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。
3、专业限制。一般来说,脏、苦、累的冷门专业岗位,因为社会需求量大,生源少,就业相对容易;如:我校的焊接技术、冷作技术、铸造技术。原本是所谓的冷门专业,因为毕业生少,而社会需求量上升,反而成了"热门专业",大受欢迎。而部分热门专业因为各地技校进几年纷纷扩大招生,毕业生增多,就业相对困难。就业市场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很大,如果在某一年,某个原本"热门"的专业的毕业生过多,超过了市场能够吸纳的数量,那势必就会有一批毕业生就业困难。
4、思想观念保守陈旧。有些毕业生不愿、甚至于不敢站出来推销自己,只是一味地等待,希望有一天学校能安排一个好工作,天上能掉下个大馅饼,这种"守株待兔"的作法是根本行不通的。毕业生要积极主动的去找工作,而不是工作找你。
5、工资要求过高。在毕业生中因为同一个学校,同一个专业毕业的,所以就有互相攀比的思想,受这样的思想影响,有些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,漫天要价,一味要求高工资,高待遇,反而给自己造成了就业的障碍。大学生H,在毕业当年的8、9月份,给自己定的价位是月薪二千元,由于要求过高,没有找到工作。12月份他将价位降到一千五元,还是没找到工作,第二年4月份降到一千元,到六月份,毕业在即,就业工作基本结束的时候,月薪700多元的工作他也只好接受了。
6、工作地区要求过于狭窄。现在我校的一些毕业生希望在本地工作,在历年的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,我们发现,第一志愿选择A(柳州市)的学生占70%,第二志愿是B(广西区内企业)的又占50%。不愿在沿海大城市工作,如珠三角、长三角的一些企业。一些毕业生甚至提出:"以柳州市人民广场为中心,内环线为边界,其它地区不予考虑,连柳兴工业开发区、阳河工业园,他都嫌交通不便,离市区太远,这样的做法严重的限制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面。毕业生在就业前要对市场有一个比较充分、全面的了解,根据市场要求和自身条件,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,有的放矢,就完全能够、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。
三、就业多元化
三十年的改革开放,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,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全面的根本性的大调整。大批的传统产业面临调整、转移、改造或撤消的境地。同时,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一大批新兴的高新科技企业崭露头角,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产业新军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第三产业飞速发展,金融、保险、商业等服务性行业日益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,也使非国有经济成分有了长足的进步,除三资企业以外,乡镇企业、私营企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,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,毕业生需要及时调整对策,适应新的情况。
就业多元化,首先是就业行业的多元化。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。如三资企业等高收入的用人单位都受到毕业生的青眯,但竞争相当激烈,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挤进去,而且工作不稳定,人员的流动性很大。国有企业由于工作稳定,待遇有保障,也受到毕业生的欢迎。社会的全面发展,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实到其中去。原来不被技校毕业生看好的中、小型民营,现在也有毕业生开始涉足。还有一些毕业生更是勇敢地面对社会,自己出来办公司,为自己打工,创出一条新的就业之路。
就业的多元化,还有就业地域的多元化。许多毕业生毕业以后都希望能够留在本地区工作,留在城市工作,这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。但本地城市就业岗位有限,个人发展的机会比较少,因而竞争十分激烈,有时甚至是残酷的。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。而一些沿海城市,近年来由于我国就业制度的规范化,这些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,当地政府也都制定了很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,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。技校毕业生同样也能够在工作做出成绩、成就一番事业,实现自身价值。
总之,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,应该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,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,从实现出发,认真分析自身条件,从能够发挥自身特长,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,确定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职业定位,不为一时之利所迷惑,不为社会"潮流"所左右,以平稳的心态来迎接就业选择。